2019阿里大环线寻梦之旅D13一一狮泉河经札达土林到普兰冈仁波齐
D13: 狮泉河 经 札达 土林到 普兰 冈仁波齐
今天绕道270公里去 札达 县,只是为了去感受土林的恢宏和寻找古格王朝神秘消失的痕迹!
从 新藏线 219国道拐进扎达县的705县道比较窄,如果货车不让道就很难超车。一路不是爬坡就是下坡,落差很大,一边是悬崖一边是疏松的山体。往往都是刚盘完一条山路,又马上盘上另一座山,似乎都没有平地,与辽阔的 阿里 高原完全不同。动力不足的自动挡车子、胆小的、脚软的、有恐高的、加上车技比较水的,千万不要尝试。
离开 狮泉河 路途径 阿里 暗夜公园天文台观测基地,就顺路拐进去,直接开到我脚软!这条 盘山 公路特别陡峭,爬到山顶居然是断头路。天文台正在建设,没一个工作人员,只有几个工人在修路。这或许是我开过海波最高、落差最大、最陡峭的山坡了,短短的十几公里路,海拔直接从四千多攀升到五千多。
阿里 天文观测基地修建在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 西藏 阿里 地区,位于 狮泉河 镇以南约30公里处,海拔5100米,是北半球首个海拔超5000米的天文台。 中国 引力波研究的“ 阿里 实验计划”将由 中国 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依托国家天文台在 阿里 建设的观测站进行。
从观测基地俯视群山,视野开阔,可以瞭望整个 狮泉河 镇,蔚为壮观!远处都是雪山环抱, 阿里 不愧为“万山之祖,百川之源”!如果时间充足,请您不要错过这里独特的风景。
札达 县藏文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隶属 西藏 自治区 阿里 地区, 阿里 地区下辖县。位于 西藏 自治区西部、象泉河流域,为 阿里 地区边境县之一。总面积24601.59平方千米,总人口1万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县政府驻地托林镇,海拔3700米,为该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札达 县除少数汉族、回族外均为藏族。
札达 土林位于 札达 县境内,是 札达 县最著名的地貌风光区。 札达 土林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是以托林镇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分布高度是海拔3750―4450米,其面积约888平方公里, 札达 土林分布的总面积约为246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
札达 土林是特殊的地貌组合,以札木镇为中心的峡谷地带最为典型、规模最大。 札达 土林反映了第四纪下更新纪 札达 盆地经过高原剧烈抬升留下的湖泊沉积特征,2005年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
古格王国都城遗址,位于 阿里 地区 札达 县象泉河畔2千米处的一座土山上。古格王国都城遗址是雄踞 西藏 西部古格王国所遗留下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建筑群遗址,10世纪修建。遗址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
古格王国遗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在 西藏 吐蕃王朝以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格王国遗址残存下来的窑洞、房屋、碉楼、古塔等各种建筑物共1416处(座),其中窑洞879孔、房屋遗迹445座、碉楼60座、各类残塔28座,暗道4条。保存较好的有红庙和白庙。其内都有雕塑和色彩艳丽的壁画、彩画。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宗教故事、国王世系画像等。1961年,古格王国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内有寺庙、王宫建筑、暗道、洞窟、佛塔、碉堡、民房等各类建筑。大部分建筑集中在山体东侧,依山叠砌,层层而上,房屋、洞窟星罗棋布。2002年,古格王国都城遗址与 札达 土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
从 札达 县城到古格王朝遗址还有20多公里,车子只能停在景区大门停车场,再坐景区电瓶车进去,门票60,车票20,停车票5块。古格王朝遗址确实很是震撼,感叹曾经的主人居然能在这么偏僻、这么荒凉的土坡上建造这么恢弘的宫殿!只有爬到山顶才能体会到古格王朝的曾经辉煌!
晚上九点半赶到 冈仁波齐 山脚下预定的酒店——远方的家,酒店的 蒙古 包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有独立的卫生间,老婆和小孩第一次住 蒙古 包,特别兴奋也都很满意。那今晚就住在帐篷里,感受夏天的寒冷!
再见 狮泉河
300年前拥有十万之众的古格王朝一夜之间神秘消失,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西藏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境内。
阿里天文观测基地位于狮泉河镇以南约30公里处,海拔5100米,是北半球首个海拔超5000米的天文台。
再见, 阿里 !
再见, 狮泉河 !
离开 狮泉河 大概30公里,看到一块 阿里 暗夜公园指示牌,就顺着拐进来看个究竟,这里的暗夜公园观测点还正在建设。
前往观测点的 盘山 公路,短短的十几公里,就从海拔四千多攀升到五千多。
这是右边山顶上的观测点,还没完工,目前主要是基础建设。
阿里 天文观测基地修建在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 西藏 阿里 地区,位于 狮泉河 镇以南约30公里处,海拔5100米,是北半球首个海拔超5000米的天文台。 中国 引力波研究的“ 阿里 实验计划”将由 中国 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依托国家天文台在 阿里 建设的观测站进行。
阿里 在紫外波段和亚毫米波段探测具有明显优势。 阿里 地处理想的中纬度区域,水汽含量低、大气透明度高,是北半球观测条件绝佳的台址,未来可建成世界一流天文台。
从山顶上眺望群山,远处雪山环抱,实际上肉眼看到的更宏大、更震撼。
目前 阿里 观测基地已初具规模,仍在加紧基础保障建设,通过国际合作将对所选定的天体目标实施全天候不间断观测。得益于良好的观测条件, 阿里 正日渐成为推动国内外天文学界合作的平台。
这个观测点是在左边的另一个山头上,比右边的观测点要高,由于还没有指示牌,搞不清楚是干嘛用的。
弯弯曲曲的 盘山 公路,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群山之间。
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时不时还有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
这是 盘山 公路的尽头,山顶上还在建设,只有几个工人在山顶上干活,见我们上来,还以为是怪物,哈哈。
目前已有20多个项目在 阿里 进行考察调研、实地测量、项目规划和落地实施。中日合作HinOTORI引力波源光学紫外望远镜等一批国际天文研究前沿项目已落地建设。
由于北半球长期缺乏优秀天文台址, 阿里 天文观测基地的建成投用将填补这一空白,配合南半球天文台进行观测研究。而正在建设的中美合作时域天文学LCOGT项目中,增加 阿里 台站后将很好地实现北半球全时覆盖,成为其全球观测网的重要节点。
植被稀疏的山上居然云雾缭绕,之前都是在山下往上望见的,这次云雾竟然就在自己的脚下,哈哈,不虚此拐!山下是峡谷平原,也就是常说的 阿里 草原,那里水草茂盛,河流纵横;远处是延绵不断的雪山, 阿里 不愧为“万山之祖,百川之源”!
路上看到的,似乎这里的植被更加稀疏,部分已经呈现沙漠化,保护生态刻不容缓。
从 新藏线 的219国道拐进 札达 县的705县道,有部分正在修路,绝大部分都是油路。由于道路比较窄,遇到大货车,除非前车找到比较宽的地方给你让道,否则很难超车。
705县道,一路上都是 盘山 公路,前半段海拔比较高,落差也比较大,路边的山上还有积雪。
路上遇到的盘羊,盘羊雄性肩高可达120厘米,体重可达200千克。雄性的弯角粗大,长达1米以上,向下扭曲呈螺旋状,外侧有环棱;雌性的角非常短,而且弯度不大。毛的颜色从淡棕色至白灰色,胸、腹部的颜色浅一些。脖子白色,没有类似赤羊的鬃毛。
野生盘羊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这群盘羊应该是人工养殖的跟绵羊杂交的品种。
扎达土林观景台的玛尼堆。玛尼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 西藏 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
札达 土林位于 中国 西藏 阿里 地区 札达 县境内,是 札达 县最著名的地貌风光区。
西藏 札达 土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 西藏 自治区西南部 阿里 地区的 札达 县境内。2005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以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组成的 石林 为特色,以及岩溶峡谷、溶洞、湖泉、瀑布地貌景观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包括红 石林 岩溶地貌景区、坐龙溪峡谷景区和栖凤湖酉水河水体地貌景区。由于区域很大,不需要门票。
从观景台上瞭望土林,重重叠叠,一望无际!
札达 土林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是以托林镇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分布高度是海拔3750―4450米,其面积约888平方公里, 札达 土林分布的总面积约为246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
土林是远古受造山运动影响,湖底沉积的地层长期受流水切割,并逐渐风化剥蚀,从而形成的特殊地貌。 札达 土林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的地质变迁。
札达 土林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组合,以札木镇为中心的峡谷地带最为典型、规模最大。 札达 土林反映了第四纪下更新纪 札达 盆地经过高原剧烈抬升留下的湖泊沉积特征,2005年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
札达 土林是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蜿蜒曲折数十里,约1100年历史。705县道就盘旋在土林当中,犹如一条巨龙穿梭在泥土中。
土林里的“树木” 高低错落达数十米,千姿百态,别有情趣。 汽车行进其间,就像是绕着众多巨人的脚掌打圈。
土林是远古受造山运动影响,湖底沉积的地层长期受流水切割,并逐渐风化剥蚀,从而形成的特殊地貌。
札达 土林位于 阿里 扎达县境内。为远古 大湖 湖盆及大河河床历千万年地质变迁而成。方圆近几百平方公里的土林内满是高低错落的“林木”,形态各异,并有早期人类洞窟遗址。
流经扎达县城的象泉河。象泉河,藏语朗钦藏布指象河(而附近的森格藏布含义为狮口河),源头位于 中国 西藏 ,是 西藏 自治区 阿里 地区最主要的河流,同时该河也是 印度 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东方是 狮泉河 。
象泉河流域是 西藏 西部最为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国(汉文史书称其为“羊同”、“女国”等)、古格王国都曾以这一流域为中心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这一流域与 南亚 、 中亚 紧相毗邻,因此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一个十字路口,历来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由于古象雄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
札达 县,藏文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隶属 西藏 自治区 阿里 地区, 阿里 地区下辖县。位于 西藏 自治区西部、象泉河流域,为 阿里 地区边境县之一。总面积24601.59平方千米。总人口1万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县人民政府驻托林镇托林居委会。
札达 县除少数汉族、回族外均为藏族。县政府驻地托林镇,海拔3700米,距 拉萨 1760公里。为该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帅气的A5穿梭在 札达 土林间
札达 县位于 西藏 自治区西部, 阿里 地区西南部。东南与 普兰 县为邻, 东北 与 噶尔 县相连,北部、西部、南部与 印度 为界。
古格王朝遗址全貌。参观古格王朝遗址,车只能停在售票处的停车场,很小,再乘坐景区电瓶车进去,大约五公里,还要徒步几百米。门票60块,来回车票20块,停车费5块。这条路是电瓶车停车点徒步进入遗址的道路,八月天很晒,要注意防晒。
僧人修行的洞窟,右上角有编排号。
这里的地质和气候很像 新疆 的荒漠地带,夏天超级晒,一定要注意防晒。山上有好多修行洞,洞窟的大小说明等级的差异。
古格王朝都城遗址大门。
在下面看没觉得有多宏伟,但爬到山顶才真正感受到王朝的恢宏。
遗址公园大门立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1961年颁布。
右边的排水道是水泥 新建 的,绝大多数基本都是原貌,感叹先人的智慧。
洞窟里的粮草,搞不清是遗物还是特意放进去的。
古格王朝遗址周边都是典型的土林,一层一层的土林叠加成一堵望不到边的土墙,蔚为壮观,叹为观止!
古格王朝遗址位于 西藏 阿里 地区 札达 县托林镇。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散,部分王室后人逃往 阿里 ,建立了三个小王国,其中德祖衮在10世纪前后建立古格王朝。
目前有几个宫殿对外开放,游客离开马上关门。
2014年10月1日, 西藏 阿里 地区 札达 县文物局称,历时3年多的古格王朝遗址修缮保护工程已全面完工。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 阿里 地区的一座土山上。公元10世纪前半期建立,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
王宫城堡是从10-16世纪不断扩建的。占地约18万平方米, 从山麓到山顶高300余米,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达600余座,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
现存较好的有寺庙、殿堂5座。寺内残留有泥塑佛像和彩色壁画。该遗址是研究 西藏 历史和公元10世纪以来藏族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古格王朝遗址西距扎达县城18公里的扎布让区象泉河畔,被众土林远远近近地环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围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筑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断壁残垣与脚下的土林浑然一体,使人难以分辨究竟何为城堡、何为土林。
每当朝霞初起或夜幕降临之时,古格遗址便会在土林的映衬下透射出一种残缺美、悲壮美。
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筑在一座300多米高的黄土坡上,地势险峻,洞穴、佛塔、碉楼、庙宇、王宫有序布局,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直逼长空,气势恢弘壮观。这些洞穴多为居室,密密麻麻遍布山坡。
古格的住宿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山坡上是达官贵族的住宿,山下是奴隶居住,有的洞窟则是僧侣的修行地。
古格王朝的宫殿以陡峭的山壁作为屏障,要从山脚爬上山顶比登天还难。
古格人在山体内修筑了许多暗道,暗道中某些类似窗户的洞,既为了采光又可以用来防御。这些暗道迂回曲折,拾阶而上可直达山顶王宫。
王宫建在山顶上,总是高高在上,这一方面是为了防御,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然而,战火摧毁了这座城堡,黄沙淹没了豪杰。望眼前满目凄凉,千古沧桑,一个兴起于十世纪,演出了七百年灿烂历史政剧,经历过十六位世袭国王,拥有过十万人之众的庞然大国竟然在1635年拉达克人入侵的战争中瞬间灰飞烟灭。
修行洞
古格王朝为什么在一夜之间神秘消失?当年的十万之众为什么会无影无踪呢?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千古之谜。
在这片备受摧残的土地上,唯有寺庙保存完好。
山腰中部的几座寺庙分别为渡母殿、红殿、白殿和轮回殿。这些寺庙都带有浓郁的 西藏 建筑风格,寺庙飞檐上雕饰的图案多为狮、象、马、孔雀等动物,这种雕饰大概与从冈底斯山脉分流的 狮泉河 、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这四条神水有关。
古格壁画是古格艺术的精品,虽然他们已经沉睡了几个世纪,如今依然光彩照人。这些壁画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当时古格人的生产、生活场面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透过这些绚丽斑斓的图画,人们不难窥视到昔日古格王朝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文化风情,从中去追寻古格兴盛与消亡的历史。
最早对这座古城遗址进行考察的是 英国 人麦克活斯·扬。1912年,他从 印度 沿象泉河溯水而上,来到这里进行考察。此后便有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和艺术家们源源不断地来探奇访幽。
真正的科学考察是从1985年 西藏 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开始的。以他们实地测量,遗址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调查登记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l处:发现武器库l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
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多米,到处都是和泥土颜色一样的建筑群和洞窟,几间寺庙除外, 全部房舍已塌顶,只剩下一道道土墙。
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红庙、白庙及轮回庙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周围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达巴、皮央、香孜等, 都有大量文物遗存。
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600多米远的一处断崖上,有一个著名的“干尸洞”。据说这是古格王国灭亡后留下的最后遗迹。洞窟开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宽0.8米,高仅l.2米。
据说是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不忍眼看着自己的百姓受累,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
但当古格国王和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残酷灭国。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在统一 西藏 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 阿里 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 阿里 全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
吐蕃王朝末代赞普郎达玛时期,灭佛毁寺,不少避难僧人远遁 阿里 。 阿里 地处西部边境,深受大食、 印度 的影响,加上又是苯教的发源地,所以便成为各种思潮、各种力量汇集之地。
公元843年朗达玛被一位僧人刺杀,内战纷起,4年后平民起义,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先后曾出现大小7个王国, 西藏 长期处于藩王割据局面。
朗达玛的两个儿子奥松与云丹也为争夺王室相互斗争,奥松之子贝考赞为奴隶起义军所杀,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见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便带着三个人臣和100多人,投奔 阿里 ,并娶了当地头人的女儿。后来吉德尼玛衮将 阿里 一分为三,分封给他的3个儿子,古格王国即第三子德祖衮的封地。
17世纪中,古格王朝发生内乱,国王之弟请拉达克军队攻打王宫,王朝被推翻。古格覆亡后,并入拉达克(今克什米尔)一段时间,后被以喇嘛为首的 西藏 地方政府重新收回。
遗址内的暗道
古格王国的统治中心在扎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北抵 日土 ,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 印度 ,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
古格王朝都城札不让位于现扎达县城西18千米的象泉 河南 岸。札不让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历数百年不衰。1042年, 印度 高僧阿峡底到 阿里 地区弘法,使 阿里 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卜路弘法”。
古格在 西藏 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吏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古代 印度 的许多重要佛教教义,就是从这里传入 西藏 腹心地区的,这里又是古代 西藏 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古格王国自建立之初就确定要弘扬佛法,以教辅政的政策一直贯穿在王国近800年的历史中,古格也就因此一直保持着 西藏 西部 阿里 佛教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在都城的建筑中,佛殿也凸显其重要性。
现存的佛教寺庙建筑共有6座,4座在山脚,2座在山顶的王室区。在佛教的初创时期,佛塔就成为了这一宗教的标志性建筑。
遗址中本有许 多佛 塔,但现存的只有3座残破的佛塔了,其中2座是圆形塔基、残高约为1米和5米;另一座是方形塔基,残高也有5米。
佛塔的建筑形式在跟随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受地理、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许多地方发生了不少变化,唯有 印度 、 尼泊尔 还保留着佛教初期的佛塔特征。
从山顶的王室区向下望,可以看到在山下那布沟的缓坡上,有一种在 西藏 其它地方难得一见的佛塔墙。
这是佛塔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它由108座小塔紧密相逢而成一排墙体,保存得基本完好。在扎达其它地方,也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这类古格时期的佛塔墙。
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
石壁上沙石墙体
通往宫殿的暗道
在古格王朝灭亡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唯一不能够了解的,就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在17世纪的时候,古格里面已经有了西方来的传教士,当时的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领袖——其实是国王的弟弟矛盾比较深,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古格国王开始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响。
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
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 西藏 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从这里绝对没有可能攻打上去,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
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拉达克开始驱赶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一座石头楼,他们的想法是等这座建筑的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最终拿下古格了。
没等石头楼修成,上面的古格王就出了变故。据说,由于拉达克人强迫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继夜的修 石楼 ,老百姓在下面非常凄苦地唱歌,被国王听到了,国王非常难过,为了挽救百姓古格投降了。
当古格人放下武器时,古格人的结局却很惨,无头藏尸洞就是证明。但是藏尸洞里的尸体远没有十万之多,又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却迅速恶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确,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
但是,问题还是那10万人去哪里了?如果是迁徙走了的话,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之后的历史。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但是这些人也都并不是古格后裔。看样子古格的秘密短期内是难以解开了!
王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顶,有房屋40余间,均为土木建筑结构,平顶。每间房屋的面积在12到18平方米之间,多数是一层建筑,但也有两层或三层的。这一部分的建筑物多已残破,但从格局看,仍透出当年颇具匠心的设计理念。
王室成员居住的宫室在山顶南部的东面,面积虽然不太大,但却小巧别致。在王宫的西部,有一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建筑残迹,是王室建筑中最大的建筑物,估计这是王国用来议事的大厅堂。厅内地面是石子和沙泥夯打处理过的,这也是藏族人常用于处理室内地面及屋顶的建筑工艺,在许多藏区依然保存着这一方式。
由于几百年风沙雨水的侵蚀,地面及墙头已布满沟隙。在山顶的北部,尚存一洞口,深有20来米,洞口狭小,但洞底开阔。一条坡度很陡的隧道向下延伸,这是山体中还没有完工的地下宫殿,很是令人惊叹。整个王室建筑都在山顶上,四周全部是悬崖峭壁,险不可攀,只有一条长约50米的曲折幽暗的登山隧道连接半山腰与山顶王室区。立于山顶,纵览全城,东西两侧的山沟、北部开阔地带以及象泉河谷地全都尽收眼底。
古格王朝宫殿建筑主要集中在山顶东南部,共有房屋56座,多数为一层建筑,也有二三层建筑。王宫西面,有一处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建筑残迹,大约有半个篮球场大,系当年王朝集会的议事大厅,为王城中最轩敞的建筑,现仅存围墙。山顶北部有一洞口,通向20米深的国王“冬宫”,由8个面积20平方米左右的窑洞组成。冬宫为地道式建筑,盘旋通往山下,其间有一连串地穴式房屋,有望孔、小窗,室内套室,洞中有洞,颇为复杂。 札达 及 阿里 都很难见到树木,建城之初木材的奇缺是可以想见的,何况王宫又建在山顶上,建筑困难程度可见一斑。
土林是 西藏 最为壮丽的景观之一,在地貌学上称为“水平宕层地貌”,是经过流水侵蚀形成的比较特殊的决生松造地貌。结构致密而坚实的砂岩和砾岩常常构成粘土岩的保护层,或平铺于岩壁的顶部,或突出于岩壁之上,与软岩层次交互组成。那高而平的山顶被纵向切割侵蚀成一条条深深的沟壑。晚霞下那一座座山峰连成的“林海”十分壮观,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奇特神秘的地貌依山环绕,遍布了整个 札达 县。据说,藏族先民们就是利用“土林”这一自然资源掘洞而居,才建立起雄伟的古格王国的。
五彩山,在前往扎达县705省道的左边,我们是返回的时候顺路停车观赏,山顶有积雪。
返回路上阴云密布,一路下着雨,时不时下起冰雹和雨夹雪。
道路两边已经积雪,七八月是 阿里 的雨季,晚上基本都下起雨来。
返回到219国道时间并不晚,但由于一路都在下雨,景色大打折扣。
在219国道上可以看到 冈仁波齐 主峰,经过这段路时,大概是晚上九点左右,要不是下雨,这时应该是晚霞最美时段, 冈仁波齐 在晚霞的照射下会发出金色的光芒!只能感叹老天爷不给力,留点遗憾等来年吧!
在天还没完全暗下来前,安全抵达塔钦预定的酒店一一远方的家。塔钦是神山 冈仁波齐 转山的起点也是终点,每年都会很多信徒从这里出发,朝着心中的信仰而去。塔钦,意为“大经旗”,是神山脚下的一个较为杂乱的小村庄。若是你不打算转山游览,不必跑到这里来入住,这里的住宿很贵!在塔钦是看不到神山的,但却是欣赏喜玛拉雅第五神峰——纳木那尼的好地方,无论是朝霞还是落日,都是那么的壮丽辉煌!村子里有很多狗,晚上的时候要小心。我们不是信徒,也没打算转山;我们只是匆匆过客,塔钦只是行程中没有选择的投宿点。
转载自:马蜂窝